形意拳有打倒还嫌迟,打死还嫌慢之说,毒者,是眼要毒,手要毒,最主要者心要毒。
心之发动曰意,意之所向为拳。心有毒意,打出拳去和平时养生的拳自然就不一样了。
使人望而生畏,拳势激烈的缘故啊。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好斗之人,据说眼神透出的光芒使人不寒而栗,使对手精神被摧毁,手足无措,无心恋战。
野兽的眼神都是使人畏惧的,家猫生气了,溜圆的眼睛也很瘆人,使人毛骨悚然。
更别说大型野兽了。
因为人们知道狂犬病的厉害,所以对陌生的狗就有很大的戒心。
据说尾巴下垂,梢部有点发卷的你可要小心了,那是有病的狗。
它无意间走近你身边,便会觉得有寒意。
腿部发麻。因为你从它的眼神里能读出其不怀好意。
小心翼翼的绕着走不去招惹它就为上策了。
眼为心之苗,心理活动从眼睛里不好掩饰。
当格斗时,眼神的趋向成为观察了解对手的窗户。
有经验的在发动攻击前延伸是很和善的,但发动攻击后击中目标的霎那眼神就是可怖的。
有些人天生在眼光里就能透出那种毒光来,有的是在扫视对手的时候才能看得出。充满着威严和冷意。
心毒,眼神就毒,能够凝聚神意,观察就能细致入微,发出的手才能摧枯拉朽;
心地善良,思前想后,出手就打折扣了。往往制服对手就多好费力气了。
眼神不毒,所以打人就不狠。
有深仇大恨的人是成为武术家的三种人之一,为什么?心狠的缘故。
因为心不毒,出手有折扣,对手往往视为软弱,便会极力反扑,在胜负立判的瞬间,结果很不好的。
动手比武要有生死概念,心善就要吃亏。
要做到当堂不让步,举手不留情。
在练习时,无人似有人,有人似无人,也是说要保持这样一种心态,要时刻警惕,心要有随时攻击和防人之心。
与同好切磋,在确保能不相伤害的情况下,心要毒。
否则不会体会到艺术之精妙,不去品尝打人和被打的感觉,艺术就难以提高。
纸上得来终觉浅,得真髓时用力攻。
心态的训练弥足重要,以众多搏击名家的成长经历,艺术的造诣高低和心态有很大关系。
艺术的窍要往往隐伏在痛下杀手中,古代高手不知经历了多少生死搏杀才能取得艺术明珠。
这也是今天传统武术精华渐失的原因,没有那样的机会了。
要做到狠,出手要做到解除对手战斗力,精神意志遭到摧毁,不敢反扑。
因为本门的劲力就有这种效果,使人如中电之感,挨一下就不会想再挨第二下。心中顿生恐怖心理。
这和遭到重击下的心理感受有天壤之别,因为劲力不同,重击后很多人会前赴后继,宁被打死,也不能被吓死,是一般练家的心理。
但这种劲力作用到对方身上后就不是这个概念了。世上有不怕死的,但没有不怕打的。
太极奸、八卦滑,最毒不过心意把,是该门拳术的生动写照。
心之善良与狠毒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艺术提高的程度快慢。
但限于法律社会,用之要当,对于歹徒要如饿虎,对于同好则应善良之心对待。
古语云:夫能杀人者必能生人,能杀人不能救人为死手,不足为艺术也。
你看那些能擒拿卸骨的,轻轻松松能再上好脱臼的关节。
不经历狠心历程,既达不到伤人也达不到救人的精妙艺术。
分寸的拿捏准确不在于这里么?
看高手比武置对手如玩物,其间不知道受了多少罪,下了多大功方才到此地步呢。
磕头费心血学来的东西,珍贵得很
明师传艺须授人以渔,非但讲清规矩更要讲透拳理。
譬如形意拳调身秘要“二十四法“,明师不仅要示范“松腰坐胯“的标准姿态,更要剖析其中运动生物力学原理——
腰椎若不能如弓弦般放松蓄能,则周身劲路必然阻滞如缠麻绳。
若遇此类藏半句留半句的教法,若非师父存心锤炼弟子悟性,便是其自身也未参透关窍。
武学精要往往就在三两句真言间,老辈人常说“真传一张纸,假传万卷书“,恰是如此。
今时武者求艺尤需慧眼,盖因完整传承已如碎玉散珠。
或见某师步如趟泥自成章法,或遇某师听劲化打独具匠心,但凡能补己之短者皆可为师。
所谓内家玄机,实乃人体动力链整合之效。
吾参悟半生方知:内劲本源始于外三合(手足、肘膝、肩胯联动如机械齿轮咬合),成于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如电路贯通)。
所谓丹田鼓荡不过肢体协调时自然产生的液压效应。
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