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据考证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其实未必,说源自岳飞也不是没有可能,武艺出自名师周侗,能写出九要论也足以证明。
且岳飞一生征战,实战经验丰富,一杆六合枪出神入化,还有比这再能提炼理论的场合吗?
一篇满江红也足以印证岳飞的气节和雄心,没有过人的武艺和睿智如何能让金兀术感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啊。
岳飞蒙难,所有与他有关的史料都被毁,真实的经历和战功被轻描淡写。
以致很多年后,其孙子要四处搜集爷爷的遗迹和文字,期间又会有多少东西被埋没在历史的云烟里?
岳飞手下战将如云,一同出生入死,切磋武艺也是必然的,更会有人传承。
在南宋末年又遇上崖山之难,精英几乎全部殉国,又有谁会对岳飞写传记和彰显其武功?
好东西自然会历尽千难万险也会留下来的,就像长江东流百折不回终归大海,何况他的武艺精华是在冷兵器时代历经战阵行之有效的东西,非不传,只是未遇其人。
姬龙峰有缘得拳谱,也许就遇到了高道,学到了精华。
练拳调含胸拔背的重要作用
含胸拔背在初学武术过程中是经常反复提到的四个字。对于习武者来说能做到含胸拔背非常重要。
肩以下膈肌以上肌肉群的主要功能是呼吸。人时刻离不开呼吸,呼吸肌在人的一生中,一刻也不能停止工作。
呼吸系统是一个非常完备的系统,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无需特意注意呼吸肌的收缩状态,在任何状态下始终保持自然呼吸状态。
呼吸肌又是可随意支配的肌群。上肢和躯干很多运动又要用呼吸肌来参与完成。
因此呼吸肌群不但要进行呼吸还要完成其他的运动,这就需要在运动过程中既要进行运动又不能影响呼吸功能。
尤其是在大运动量状况下,机体需要大量氧气来维持正常的生理需要,又将体内废气排出体外。这就要求运动者合理使用呼吸肌。
在进行站桩训练时,要维持一定的肩架,这一过程要求肩部及附近肌群长时间保持一定的姿势不动,以此来增强肌肉耐力为以后拳劲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众所周知拳劲是由下肢产生并沿着附着在肢体上的肌肉传到指端。
这个力要尽可能走直线,理想状态是只有那些能将拳劲传送和加力的肌肉参与拳劲的运动,而令其它肌肉则反向运动是练拳的最佳状态,即一组肌肉向上运动,另一组同时向下运动。
这种状态在站桩中最简单的表述就是含胸拔背。
含胸拔背在站桩求拳劲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含胸的作用一方面是放松胸部肌肉,使其更好的进行呼吸,另一方面是为了配合拔背运动,加大武术发力的打击力度。
由于呼吸肌随意性很强,神经对这部分肌肉的支配力度和精细程度在全身骨骼肌中较强,很容易使这些原本没必要参与武术动作的肌肉紧张起来,影响到拳劲的传递和浪费体力,因此要让这些多余的肌肉放松下垂。
真正做到含胸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拔背是与含胸要同时做的另一个更为主要的运动,它是拳劲传递的途径,是拳劲传递方向改变的枢纽,是拳劲加速的区域。
拔背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决定着发力的质量和拳劲向指端传递的功效。拔背与含胸是矛盾关系,传统讲法就是阴阳关系,阴阳是要互相转换。
因此含胸与拔背之间谁也离不开谁,相互支持相互依存共同完成拳劲的打击。
既是精华,就会有人得益,更会视若珍宝。人生难得一知己,不是知音,谁肯把珍宝轻易付之??
就像王征南,不是最后生命到了尽头,徒弟尽心尽力的真心伺候,怎会以不传者传之?
观其人品端正,更不会毁在他的手里,才会交给他。
就是现在也是同样的道理,为什么有的人挖空心思却最终徒唤奈何?
因某些人品行不端,为师的不可能随便糟蹋艺术。
形意拳的魅力无穷,真的走进去会令人陶醉,会为了追求艺术舍弃名利。
很多人追名逐利也会爱上形意,但是绝不会达到很高的境界。
未闻其他拳种有人为了钟爱的艺术而这样做的。
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