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大早,花荣便带着来福,准备乘小船朝水泊之畔的石碣村赶去。
花荣身着一袭素色长衫,头戴方巾,俨然一副书生模样。
身后,来福双手各提一个朱漆礼盒,盒内分别装着百年老山参、东阿阿胶与香软的桂花糕……
来福的背上还斜挎着三把连夜赶制的精铁鱼叉——这是花荣特意为阮氏三雄精心准备的见面礼。
临出发之前,李助又追到了码头,对即将上船的二人说道:
“哥哥此去石碣村,水路复杂,村内情况不明,还是多带些人手护卫,以便......”
“哈哈哈!先生可曾见过谁去邻居家作客还带兵马相随?”
花荣笑着扶了扶头上的儒巾,“那阮家三兄弟在这八百里梁山泊纵横半生,在江湖上也是响当当的汉子,我想他们断不会做出有损名声之事。”
他伸手按住船舷,沉声道:“况且我此番前往石碣村,只为诚邀阮氏三雄共上梁山聚义。
若大张旗鼓带兵马上门,反倒显得咱们梁山行事小家子气了。”
李助还要再劝,却见花荣已让撑船的士卒准备撑船。
木船开始在水面摇晃,花荣站在船尾对准备上船同去的李助小声说道:
“先生尽可安心在家等候!
我花荣若降不住这三个水中蛟龙,何谈啸聚八百里水泊,又凭何问鼎天下、做那天下共主!”
李助一时没反应过来,花荣的木船便已撑出去老远。
等他们回过神来时,花荣与来福的身影,逐渐隐没于梁山泊浩渺无垠的湖面上。
约莫一个多时辰过后,二人已踏上了石碣村的土地。
放眼望去,这村子规模虽不算大,却满溢着独特的渔村风情。
它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周边港口纵横交织,如同一幅错综复杂的水网;周围芦苇肆意丛生,似是在风中尽情舒展着身姿。
想必是众多渔民才结束今日的捕鱼劳作,打算吃些东西聊以充饥,故而村里不时有烤鱼那别具一格的焦香味飘散开来,在空气中弥漫,为这个宁静的小渔村增添了几分浓郁的烟火气息。
花荣领着来福,在村里曲折的小巷中,来来回回绕了整整两遭,好不容易才遇到一位正在船头专心整理渔网的渔民大哥。
花荣见状,赶忙快步上前,满脸客气地说道:“这位大哥,小可打扰了。”
渔民抬起头,目光扫过花荣的一身装扮,赶忙站起身来,拱手抱拳,还以一礼,问道:“相公,有何事相求?”
花荣说道:“我乃济州的学子,此番听闻梁山泊风景秀丽,专程前来游玩。
不想在游湖时,不小心将家里祖传的玉佩遗落在了湖里。
听闻这石碣村中有三位好汉,人称‘阮氏三雄’,能够在水下待上几个时辰,故而特意前来,恳请他们帮忙找回祖传的玉佩。”
渔民一听花荣提及三阮兄弟,顿时打开话匣子,兴致勃勃地对花荣说:
“相公,若论在水里找东西的本事,您可真是找对人了!
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