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言
新皇登基,虽然女帝要求一切从简,但礼部的官员依然失去他们一半的头发。
因为真正的考验不再登基大典上,而是之后的帝后大婚。
新帝在继位之初便和众大臣也说了自己要娶皇后一事,虽然也有一两个老顽固提出皇室血脉稀薄,陛下应该尽快留下子嗣之类的,不过他们也当朝被女帝痛骂一顿,平日里温雅的帝皇第一次这么骂人,并且表示自己会效仿太祖,日后会在宗室孩子里选择储君。
当年萧昆虽然想杀尽昭国宗室,但人家朝代延续了五百多年,宗室遍布各地哪有那么容易,也有些人隐姓埋名躲着也活下来,女帝便将那些宗亲召进都城。
自古以来皇帝都少不得会因为皇嗣和储君的事情被大臣吵的头疼,但出奇的是自那次女帝大发雷霆后,朝堂上竟然没有人再提出异议。
具体发生了什么,大概只有那些闭上嘴夹着尾巴上朝的大臣们知道。
新皇登基,帝后大婚,都城热热闹闹的忙到了年末。
皇后的出身不是很高,却是昭国忠烈之后,也是书香世家,温柔恭顺贤德淑良,最重要的是能在女帝生气的时候哄好她,哪怕前朝的臣子们因为触怒帝王被关进大狱,也能在皇后的劝谏下从轻发落,这样的皇后简直符合大臣们对贤后的所有幻想!
女帝外表温雅,但是个心狠手辣的人物。
或许前半年还有人说些别的什么,但是半年之后大臣们甚至想在家里供一个皇后的长生牌位,祈求皇后能长命百岁,最好活得比女帝长。
只是从女帝的后宫中偶尔会有一些谣言传出来,说皇后不高兴的时候,女帝甚至会换上舞女的衣服跳舞唱曲哄妻子高兴,洗手做羹更是家常便饭。
大臣们看看心狠手辣的女帝,反正对这个传闻是一个字都没信,也不是说一个字都没信吧,他们都觉得这个传闻估摸着是传反了,应该是皇后哄得女帝,也不知道哪个嘴碎的东西传个消息都能传错了。
得到“温柔恭顺,贤良淑德”称号的年知安一口水喷了出来。
其实吧,事实是这样子的。
什么贤后是不可能的,年知安的温柔只对老婆,她对外人只会比孟从筠更心狠手辣,所以她都很有自觉,知道自己如果成了皇帝那一定会变成个昏君!
登基之初,各种琐事格外繁重,前段时间孟从筠都病了几天,太医叮嘱说陛下平时要注意多休,心绪起伏不易过大。
年知安本就处在一个暴躁状态,然后知道朝堂上的那些死老头子把她那么温柔的一个媳妇儿都给气着了那还得了
孟从筠不会轻易生气,她不是易燥易怒的人,除非是那些臣子太过分了。
在那些大臣心中贤良淑德的皇后直接拿出自己的大砍刀,准备冲到大狱里让那几个家伙好看,还是那些臣子心中心狠手辣的女帝陛下拦住了皇后,保住了他们半条小命。
年知安心里有数,如果那些臣子在牢里面暴毙,肯定会影响她媳妇儿的声誉,所以她肯定会给他们留口气。
还是女帝陛下费了些口舌把人给哄了回来,把刀从皇后手里拿走,但是晚上的时候还被自家皇后多咬了两口。
所以说几个大臣被从轻发落也是女帝的意思,只不过以皇后的名义给双方找了个梯子,实际上他们想象中贤德的皇后没给他们背后捅两刀就算不错的了。
暴躁如年知安能被塑造成一代贤后的形象,孟从筠功不可没,也相当不容易。
就连年知安本人听到这个传闻的时候都差点儿一口水把自己呛死。
她还特意追问小宫女是不是听错了,她这辈子听过对自己最多的评价就是“蛇精病”“疯子”一类的,她也觉得很符合自己的形象,但是这个传闻是怎么回事莫名有种惊悚的赶脚!年知安搓了搓自己冒出鸡皮疙瘩的手臂,得到小宫女肯定的答复后,她就去找自家媳妇儿了。
女帝听说这事后忍了半天才没直接笑出来,“这样不也挺好省的他们一天到晚找你麻烦。”
“确实,但现在我出门走走都不知道自己的手该往哪里放……”大概就是那种吹捧过了头,让年知安背上了偶像包袱,平时出门的时候都不好意思放飞自我了。
“殿下……是不是觉得皇宫里有些闷想出去走走”孟从筠的笑容渐渐淡去,随之转变成一种担忧。
曾经年知安还是长公主的时候,很喜欢到处乱跑,甚至还从西域的大漠中给孟从筠带过礼物,是个闲不下来的。
孟从筠深知她的性格,所以很害怕皇宫会闷到了她,现如今殿下成了自己的皇后,却也让被困在了这方寸之地。
“闷不闷啊,这不是有你在吗”年知安靠在媳妇儿怀里伸了个懒腰,像极了在家里转一圈最后又转到人家怀里的猫主子。
如果说曾经的年知安放荡不羁爱自由,在经历过那么多事情之后,她每天最想干的事情就是晒晒太阳吃吃零嘴,然后等媳妇儿下朝,日复一日,几十年的时间在旁人看来或许很漫长,但在年知安看来这时间其实很短。
和她漫长的人生比起来,这点时间不值一提,出不出去玩儿都可以,关键是她的女帝陛下在哪儿,只要媳妇儿不嫌自己太黏糊就行。
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