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谢琰和回到府邸后没出七日,不出意料的收到了来自父亲叱骂的书信。
世子的书房在外院最僻静之地,书架上堆满了各种古籍,都是些兵法策论史书之类,每日都有专门的侍从去专门打理。除此之外,就再无他物了。
书房的窗户大开着,窗前种着大片的松柏。碎石铺成的小道上,灰布麻衣老仆佝偻着身子洒扫着。
谢琰和笔直的站在窗前,手里捏着那封信笺,唇角一下就抿了起来。
他带兵平叛凯旋,无人关系。他被小皇帝刁难鞭笞又关入水牢,无人关心。他好不容易困境脱险,父亲却千里迢迢书信回来,只是为了问质问他在京中胡作非为些什么,离间了他和几个世家的盟友关系。
自小不就是这样吗,他早该习惯了。父亲有很多儿子,他自小就要学很多东西,很努力才能得到父亲的认可。家中子嗣多了,资源势必分配不均,斗争也就多了。
那些个手足兄弟,面上看着是同枝连气,背地里却是各种勾心斗角。有在父亲面前挑拨他的,父亲必然是不会核实的,从来都是不分青红皂白的训斥他。即便他后面自证清白,父亲也只会说他是技不如人,就不要到处丢人现眼了。
那些年他羽翼未丰,过得并不好。
一直陪在他身边的是他认为心机深沉的谢姒,她总有理由往他身边凑,然后让他教她识字。
她好像做什么事都是有目的,谢琰和能清楚的看到她的野心。她对他替她找来的女子启蒙书籍不敢兴趣,不喜诗赋,但是喜欢翻看他写的那些策论。
那时候她年纪还那样小,便是家里庶出的子嗣见了大人都会心底畏惧,她非谢家亲生血脉,却已经会利用长辈了。故意招惹家里的姐妹,让嫡母看见她被欺负,嫡母为了整治那几个非她亲生的庶子,便对她多了几分照顾,给她分了个离他近些的宅院。
谢琰和喜欢聪明人,但是不喜欢自私狠毒为己谋利的聪明人。
当年大梁之所以走向没落,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张贵妃谋害了太子,让儿子而已登基。昏庸无能的君主,培养了一个又一个无能的子嗣。
但是后来,谢姒到底是跟在他身边也有七年的时间了,她是他一手带大的。每次他外出的时候,只有谢姒会给他写信,问他冷暖,可有挨饿受冻?
她的每月例银不多,每次给他写信就要花费很多了,但是她从来没心疼过。等他回来,总是第一个去迎接他。
父亲都不会这样关心他,但是谢姒会。
后来,谢琰和看出了她对他的情愫,内心本能的厌恶,但是却始终没有将她从身边赶走。
其实他也说不清缘由,可能他本质就是他自己最讨厌的那类人。一开始将谢姒留在身边也只是想着培养她的价值,好日后为己所用。也可能是因为他本质懦弱,也想有一个能牵挂着自己的人。
谢姒也许不知道,父亲在她母亲去后依旧认下她为女儿,不是因为他有多好心。世家间多互相通婚的,但是有些时候为了家族利益,有些子嗣就得在婚姻上牺牲。
她可能会被送给某个年纪很大的权贵做继室,也可能会被送给哪个王侯做妾,以此来确保谢家和那些人的盟友关系,当然最有可能的还是入宫。
若是如今王座上的天子是那位懦弱无能好掌控的思帝,进宫的不出意外会是谢家嫡出的女儿,谢姒会作为备选塞进宫里为谢家嫡女铺路。
*
那日,父亲提出要送一个女儿入宫的时候,谢琰和十分冷静的就选了谢姒。
他知道她心机深,家中几个头脑单纯的妹妹进宫必然活不过几日,但是谢姒不同,凭她的本事她可以拿捏任何一个男人。
重要的是,他确信,她对谢家、对他皆忠心。
若是换了三妹、五妹、六妹入了宫,便是借着家族利益得了势,帮的也必然是她们一母同胞的兄长,而不是他。
谢姒入宫后,能如此顺利的将小皇帝收拾服帖也是他未曾想到的,但是一切都很顺利。那时候他已经掌控谢家了,在整个京中也算是有了一席之地,家族中的兄弟已经不能威胁到他,他在图谋更大的事。
在谢姒入宫的几年里,他顺利的借着她的帮助,扳倒了几个敌对的世家,接管了其手中的兵权,也在朝堂上拿到了许多好处。
如今恰逢乱世,父亲在外谋划,谢姒在后宫稳住小皇帝,谢琰和四处平叛笼络人心,谢家族人坐镇朝堂。如今谢家虽未在世人前展露锋芒,但是实际上谢家的根基已经无处不在了。
*
谢琰和当日在朝堂上听到了几个世家心中对谢家的不满,其实他并未当回事,因为那些人迟早要伏跪在他脚下。
他也知道,父亲收到消息后会斥责他,但是真的收到信后内心还是有种难以自抑的沉闷。
当小说